"> ">
|
關鍵詞: 浮山 工作 樅陽縣 浮山風景區 樅陽信息港
您當前位置:樅陽信息港 >> 新聞頻道 >> 信息服務 >> 歷史文化 >> 瀏覽文章

樅陽:吳楚分疆第一州

日期:2017/9/6 8:19:40 來源:本站原創 作者:佚名 瀏覽次  【字體:

點擊瀏覽下一頁

 

無論是晴天,還是雨天,總能在寂靜的夜晚,聽到夜雨的嘩嘩聲。這嘩嘩的雨聲,是從樅陽古鎮,或是江畔的蘆葦叢中傳來,敲擊著古往今來無數在此駐足的游人心弦;這便是桐城八景之一的“樅川夜雨”。明代詩人許浩,驚異于這種自然現象感嘆道:“樅陽夜雨勢如傾,拂柳滋花盡有情;幾個漁翁趁新水,江頭無數棹歌聲。”

據歷史記載,漢武帝劉徹南巡,至樅陽,登臨達觀山,忽見江中陰風怒吼,群蛟涌動,漢武帝見狀彎弓射箭于江中,并寫下《盛唐樅陽之歌》。漢武帝的豪情詩篇猶然在耳,明代湖廣巡撫方孔炤在射蛟臺,面對浩蕩長江感慨道:“南狩元封漢五年,舳艫千里薄樅川。潯陽日照朱旗動,天柱云開翠蓋懸。遠望楚中祠古帝,作歌海上返甘泉。射蛟唯有空臺在,秋色東來起暮煙。”桐城派宗師姚鼐也曾來過射蛟臺,“五月江聲千里客,夜深同到射蛟臺。”月隱星稀,射蛟臺和漢武帝都已隱入金黃的歷史,唯有他的足跡依然清晰,那滾滾東去的大江,便是樅陽歷史的佐證罷。民國《桐城續修縣志》載:“縣東南百二十里,通考桐城有樅陽河,蓋在樅水之陽,故漢以名縣。”這便是樅陽古鎮的由來。

樅陽鎮曾是桐城重要的水運商埠,是桐城的四大名鎮之首。在東晉時期,陶侃被廬江太守張夔招為督郵,領樅陽縣令。陶侃“性聰敏,勤于吏職,恭而近禮,愛好人倫。”他在任縣令時期,整日端坐理事,毫不含糊,樅陽開始有了雛形。由于瀕長江,舟船便是人們的重要交通工具,當地百姓造船時,陶侃就令人把木屑和竹頭都收集起來,人們不解其意,后來天降大雪,積雪融化,他令人把木屑灑在路上,以防路滑,這樣一個心系百姓的好官,當然會贏得百姓們的愛戴。而陶侃就是大名鼎鼎的名士陶淵明的曾祖父。

歲月讓小鎮日漸積聚,每塊土地,每個麻石鋪就的街石,都因鐵與火的碰撞、歷史的積淀而顯得那么深厚:唐代輔公祏起兵于此;南宋李全在此抗擊金兵;元末陳友諒扎寨于浮山,朱元璋屯兵于城山,二人在樅陽境內多次血戰;明末張獻忠曾在此駐扎,并進軍浮山寨;清代太平軍首領李秀成、陳玉成在樅陽鎮兩次召開了重要會議,對保衛天京、扭轉戰局起了重大作用;解放戰爭,人民解放軍20萬大軍在此渡江。

桐(城)、懷(寧)、潛(山)、舒(城)的河流,匯流至菜子湖,再入長江,這便是樅川,亦稱古“舒口”。樅陽河上連螺絲山,“樅陽鎮南岸為羅塘洲,東過楊家磯至下樅陽。”樅陽鎮因長江和菜子湖的水運之便,順理成章地成為桐城東部與外界溝通的重要集鎮。菜子湖終日可見帆船點點,漕船相連,蔚為大觀,船上的人撐一槁,往來交匯;在茫茫湖面,潛山口音,懷寧方言,舒城口語,桐城土話,河道里相逢,在船頭拱手一笑。上行的人會說“到桐城去”。下行的人會講“去樅陽”。而到了樅川出口,由此進入長江水道,可抵金陵,鎮江、上海;每年由樅陽水道運出的漕糧達兩萬石,這種水運盛況至民國時期而不衰。那時,樅陽到縣城一是可以走水路,經菜子湖到孔城后,再走東大道至城關;二是走東大路,一路丘陵路小,曲曲折折,全長110里,最終抵達縣城。樅陽碼頭扼長江,臨菜子湖,既通江達海,又可連接四方,素有“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之說。

1948年2月,桐城因地域遼闊被劃分為兩個縣,白兔湖至界河以東,為桐廬縣,以西為桐城縣;1955年定名為樅陽縣。首鎮割舍,卻抹不去桐城人和樅陽人的情感和記憶,面對籍貫的改變,上輩人總是說,“我是桐城人”。因為桐城與樅陽,以及那個與大清朝相始終的中國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人脈相通,歷史同源,讓兩縣人民榮耀著,光彩著,共享著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上一篇:菜子湖名字的由來 下一篇:樅陽胡琴書
0% (0)
0% (10)

相關文章:

網友評論:


閱讀排行
推薦文章
圖片文章
射蛟臺
方以智
惜陰亭
樅陽:吳楚分疆第一州
亚洲第一av无码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