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關鍵詞: 浮山 工作 樅陽縣 浮山風景區 樅陽信息港
您當前位置:樅陽信息港 >> 新聞頻道 >> 信息服務 >> 歷史文化 >> 瀏覽文章

惜陰亭

日期:2017/9/6 8:21:53 來源:本站原創 作者:佚名 瀏覽次  【字體:

點擊瀏覽下一頁

 

惜陰亭和洗墨池介紹

  公元317年到321年間,東晉時期,陶侃在樅陽縣做了五年的縣令,留下了很多故事,至今為人樂道。陶侃一做官就當了樅陽的縣令,相傳他勤慎奉公,力行節儉,不飲酒不賭博。他自幼家教極嚴,為官時,母親常教他要尊民愛民親民,事事以身作則,不謀私利。樅陽是水鄉,盛產魚蝦,陶侃經常到魚湖里察看漁民生產。當時樅陽有一種特制的魚產品,叫做“魚酢”。據《桐城縣志·食貨篇》記載:將上乘鮮魚刀劈洗凈瀝干,用曲釀速成魚酢。漁民們愛戴陶縣令,就送他一陶罐自家做的魚酢,陶侃接受魚酢是想送給老母親。他的母親湛氏,收到魚酢后立即將陶罐封起來并修書一封,責怪陶侃說“爾為吏,以官物遺我,非為不能益吾,以增吾憂矣。”后人稱這一段事為“封酢”,稱頌母賢子孝。陶侃經常告訴民眾要愛惜每一分鐘。他對樅陽百姓說:“大禹圣者,乃惜寸陰;至于眾人,當惜分陰。”意思是說連圣者都愛惜一寸的光陰,眾人也要分秒必爭。他自己帶頭學習,在他住所旁邊有一個水池,陶侃每天練習書法后就在這個池子里洗硯臺和毛筆。水池橢圓形,池底凸凹不平,周長約一丈六尺,水深二尺七寸。池水不、涸,久雨不溢,池面有綠陰掩映。后人將這個池子叫做洗墨池。

  陶侃雖然身為縣令,只是一個七品芝麻官,但他具有遠大的理想抱負,時刻想著要增長才干報效國家。為了鍛煉體力與意志,他每天早上搬運一百塊磚于屋外,傍晚又搬回室內。后人因此建起一座“運甓(磚)亭”,后又有人為紀念陶侃“惜陰”的勸教,將亭名改為“惜陰亭”。陶侃由于為官清明,政績很好,后來果然為朝庭重用。

  原“惜陰亭”為磚木結構,高五米,四柱立地,圍以欄桿,琉璃寶頂,飛檐懸鈴。匾額正楷書題“惜陰亭”。此亭于1938年日軍侵占樅陽時被毀。

上一篇:樅陽胡琴書 下一篇:方以智
0% (0)
0% (10)

相關文章:

網友評論:


閱讀排行
推薦文章
圖片文章
射蛟臺
方以智
惜陰亭
樅陽:吳楚分疆第一州
亚洲第一av无码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