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紅色樅陽浮山中學紅色火種,生生不息 |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樅陽在線 點擊數 148 更新時間:2021/3/4 7:01:00 文章錄入:zytfj |
|
![]() 浮山中學。本報記者劉洋攝 樅陽縣的浮山素有“中國第一文山”之美譽,浮山中學就坐落在浮山南麓。 “‘浮山中學’校名由黃鎮將軍題寫,學校不僅有著突出的辦學成果,更有著珍貴的紅色記憶和光榮的革命傳統。”樅陽縣浮山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唐國營告訴記者。 誕生于革命年代的浮山中學,不僅培養了一大批時代精英、報國人才,更在那個血與火的年代,成為培養革命種子的搖籃、進步知識分子的聚集地、組織開展革命活動的紅色基地。 家鄉辦學護革命 青磚墻體、小青瓦屋面、“洋灰”水磨石地坪,“中大樓”是浮山中學的標志性建筑。位于“中大樓”二樓的浮山中學校史展覽館,分板塊展示著浮山中學走過的光輝歷程。 1924年,深受進步思想影響的著名教育家房秩五來到家鄉樅陽浮山腳下創辦學校,意在啟迪民智,振興國本。辦學之初,房秩五就規定了“思想進步,作風正派”的用人標準,學校也迅速集結了一大批有志人士和知識分子。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后,白色恐怖籠罩全國,在城市的共產黨員紛紛轉入農村活動。由于浮山中學遠在鄉間,交通閉塞,反動勢力一時鞭長莫及。于是,在房秩五先生的掩護下,一批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轉移到浮山中學,協助辦學,秘密從事革命工作,培養革命種子、保存革命力量。 “浮山中學成為了進步人士聚會和活動的場所,學校約有三分之一的教職員是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許多學生也是黨員骨干。”浮山中學副校長王立新說。當時學校的教員中有在德國留學入黨的房師亮,校董事會成員有周新民、朱蘊山等,有體育教員吳克政以及學生陳雪吾、陳石奇等。黃鎮也曾在浮山中學擔任美術教師,他在校期間利用講堂向學生傳播革命思想。在黃鎮等人的影響下,許多老師和同學的思想覺悟得到很大提高,紛紛走上革命征途。 革命活動蓬勃興 “今天我們看到的王步文革命遺址是當時的縣委機關單位。當時的革命者以山上的巖洞為秘密會議場所,以浮山中學為聯絡點,領導黨的革命活動。”每逢節假日,浮山就會迎來大批游客。作為講解員,陳洋平每次都會為游客講解革命遺址背后的故事。 1928年3月,浮山黨小組成立;同年11月,中共桐城區委成立,浮山中學4人當選區委委員(區委共9名委員)。1929年10月,浮山區委成立,下轄3個支部、黨員22人。其間,王步文在浮山先后居留5個月,指導工作并依托浮山中學黨組織開展農運。 “1927年至1932年,浮山中學黨組織十分活躍,開展了形式多樣的革命活動,成效也十分明顯。”王立新告訴記者,黨組織利用講堂向學生傳播革命思想;主辦農民運動講習班,培養農民運動骨干;開辦農民夜校,啟發農民覺悟;公演《農民淚》,激發農民斗志;開展學運工作,組織青年學生參加武裝暴動。 1930年前后,以浮山中學為中心,革命形勢發展很快,周邊有區委3個、支部31個,黨員257人。在浮山周圍還有許多農會組織,時常發起抗租、游行示威運動,為當時的皖南革命斗爭作出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浮山中學創辦人房秩五作為特邀代表出席了全國政協會議,在北京受到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68年,周恩來接見浮山中學校友、原二十軍副軍長朱鐵谷時說:“浮山中學不同于一般的學校,她是當時那個地區革命活動的中心。” 薪火相傳育英才 “作為浮山中學的學生,我們要向從這里走出的革命先輩學習,他們為了祖國、為了人民、為了信仰,拋頭顱、灑熱血,今天的我們要努力學習,爭取早日成為國家棟梁。”參觀校史展覽館后,學生王悅紅深有感觸地說。 百年光華,歲月荏苒,先輩的英勇換來了今天的瑯瑯書聲,矗立在校園的參天古木見證了艱辛的革命歷程,也見證了浮山中學的發展進步和莘莘學子的茁壯成長。 “戰爭年代的先烈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崛起而讀書,和平年代的學子應該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浮山中學校長周雪松說,學校一直將光榮的革命傳統視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每年9月新生入學季,學校都會組織新生參觀校史展覽館,緬懷為革命理想而犧牲的鐵骨英魂,讓革命先烈熾熱的紅心照耀激勵學子奮發圖強。 薪火代代永相傳。如今,作為省級示范高中的浮山中學是學子心中的“求學圣地”。該校擁有一支由全國教育先進工作者、全國模范教師、學科帶頭人和特色班主任等組成的教師隊伍,已累計培養學子4萬余人,其中優秀學子燦若星河,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慈云桂、陸大道、王福生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汪旭光、曹建國等拔尖人才。雖然地處偏僻的農村,但這個有著光榮傳統的歷史名校,每年一本達線率維持在80%左右,本科達線率保持在97%以上,在和平年代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源源不斷地輸出人才。 “我們將繼承光榮的革命傳統,以昂揚的斗志、創新的精神,勇于開拓、不斷進取,努力把浮山中學辦成省內一流、國內知名的現代化學校,在新時代抒寫輝煌篇章。”周雪松說。
|